1928年,梁思成和林徽因结束了欧洲的蜜月旅行,应张学良的邀请,前往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。这一年,东北大学决定在工科增设建筑系,最初计划邀请杨廷宝出任建筑系主任,但因杨廷宝已接受其他工作,推荐了梁思成。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怀着对建筑教育的热忱,踏上了东北这片土地,开启了他们建筑教育事业的艰难起步。
一、办学初期的艰难起步
梁思成和林徽因抵达东北大学时,建筑系已招收了一个班的学生,但没有专业教师。梁思成被任命为建筑系主任,林徽因则成为唯一的专业教师。他们不仅要为四十多名新生讲课,还要管理系里的勤杂事务。梁思成回忆说:“那是我们‘筚路蓝缕、以启山林的时代’,多么有趣,多么辛苦,那时我的心情,正如看见一个小弟弟刚学会走路,在旁边扶持他,引导他,鼓励他,唯恐不周密。”
二、教学资源的匮乏
办学之初,教学资源极为匮乏。梁思成和林徽因不仅要自己编写教材,还要从零开始搭建教学体系。梁思成主讲中西建筑与设计,并增设专业英语课,林徽因主讲美术与建筑设计。他们结合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学模式,增设了中国宫室史、营造则例、东洋美术史等课程。然而,由于学生对建筑学的了解有限,甚至有些学生在了解到建筑系需要“画图”后,马上转到了别的系。
三、师资力量的薄弱
建筑系办学之初,教员仅有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。为了充实师资力量,梁思成陆续邀请了陈植、童寯、蔡方荫等老同学加入建筑系。这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汇聚在一起,使建筑系逐渐有了生机。他们不仅在教学上互相支持,还在课余时间成立了“梁陈童蔡营造事务所”,设计了吉林大学教学楼(石头楼)、吉海铁路总站站房等经典作品。
四、林徽因的健康挑战
林徽因在东北大学任教期间,身体状况不佳。她不仅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,还经常给学生补习英语,常常忙到深夜。1930年,林徽因因产女后工作繁忙,积劳成疾,肺病复发,不得不辞去东北大学的教职,返回北平休养。梁思成为了照顾林徽因,也不得不离开东北大学。
五、学术研究与实践
尽管教学任务繁重,梁思成和林徽因仍然坚持学术研究和实践。他们组织学生对沈阳附近的清代隆寝建筑进行测绘,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建筑,并开启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探索。梁思成还撰写了《中国雕塑史》讲稿,从艺术史角度为中国建筑教育奠定基础。此外,林徽因设计的东北大学校徽图案“白山黑水”脱颖而出,成为东北大学的象征。
六、学风建设与严格要求
梁思成对学生要求严格,注重学风建设。1930年末,建筑系期末考试时,有一名学生私携夹带作弊。梁思成立即作出决定,凡建筑系学生不论月考、期考,如查有夹带或互相通融之事,立即开除学籍,永不得回建筑学系受课。这一规定使建筑系学风特别严谨,学生刻苦认真,考试时再未出现舞弊事件。
七、离开东北大学
1931年,梁思成和林徽因离开东北大学,结束了他们在东北大学的执教生涯。不久,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,建筑系学生先后转移到北平(今北京)、上海继续学业。尽管在东北大学的时间短暂,但他们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,培养出了刘致平、郭毓麟、刘鸿典等后来在中国建筑学界颇有成就的学者。
梁思成和林徽因在东北大学创建建筑系的这段经历,是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。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,克服重重困难,为中国建筑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他们的精神和成就,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建筑教育工作者。